郑秉文:为什么我主张社保降费的同时扩大个人账户|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
中国养老金体系由三支柱构成,第一支柱的可持续性是当前改革的主要难题,投资体制受限与统筹层次低下,中央调剂制度是一个过渡性办法;第二支柱的主要问题是参与率太低,公平性存在问题并受到诟病;第三支柱刚刚开始试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能否获得理想的可及性。此外,中国养老金制度正面临美国模式还是欧洲模式的抉择问题。
12月7日晚,应巴曙松教授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做客“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为大家带来主题为《中国养老金改革与养老金投资:现状、问题与前景》的精彩讲座。本文为讲座精彩视频内容和部分文字实录节选。
以下为视频部分文字实录:
我主张降费的同时扩大个人账户,比如,如果现行的是个人缴费8%进入个人账户,那么把单位缴费划回来8%也进入个人账户,像住房公积金那样。那么,降费以后,也是这样给个人账户实行1:1的配比缴费。假定单位和个人缴费同比例下降,个人缴费率从8%降到6%,单位从20%降至13%,这样,单位缴费13%中就拿出6%记入个人账户之中,这时单位缴费用于社会统筹的部分就剩余7%,个人账户上升至12%。按照北京2018年的社会月平均工资8467元和个人缴费率6%核算,个人平均月缴纳费用为508元,单位再向个人账户里划过来508元,个人账户每月就是1016元;我们再假定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为5%,还假定按照目前个人记账利率8.31%来计算,35年后个人账户里的钱为432万。
按照目前的账户养老金发放公式,每个月工资应发放4.4万元,仅账户养老金就3.1万元。35年之后,即2053年,北京社会平均工资达每月4.4万元,年平均53万元。到那个时候,仅账户养老金替代率就将是70%,而现在统账结合只有45%。按照这个制度,就能实现习总书记讲的“社保缴费要有实际性下降”的目标,因为加上统筹养老金以后,总体替代率就超过90%了,要是继续维持目前45%替代率的话,这就具备了下调费率的条件了。
这个做法要充分发挥参保人是“经济人”的假设,即我们所有参保人都追逐利益最大化,这在现实中也得到了验证。例如,原来新农保有5个缴费档次,每年缴纳100、200、300、400、500元,全国95%的农民都选择100元的档次,选择500元的很少,这是因为制度不透明,农民不知道在每个档次里能够拿回来的钱有多少。在此情况下,利益最大化的办法是选择最低的缴费档次,这便是参保人是经济人假定的最好例证。参保人不是雷锋,而是经济人,所以根据经济人这个假定设计的制度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比如扩大个人账户。因为扩大账户之后,35年所有的缴费才110万元,只要3年就都“拿回来”了,这对参保人是很“划算”的,他们会算清楚这个账的,所以,这必将提高缴费积极性。
这几年来也有声音说应该取消个人账户,他们认为个人账户没有共济的作用,对此我是反对的。这就是从FDC到NDC的改革与转型过程,FDC是做实个人账户的意思,在做不实的情况下,所以就要实行NDC,把它做成发放养老金的工具和凭证,也就是说让制度与人口老龄化的变化趋势相关联。如果要退回到完全纯粹的、传统的DB型现收现付制度,那么就彻底与人口老龄化不挂钩了,人们也没有缴费积极性了,这种制度显然类似“大锅饭”,所以我是反对的。
我不但反对缩小、取消个人账户,还坚决主张扩大个人账户。因为扩大个人账户是基于参保人是经济人假定的基础上提高缴费收入、个人替代率以及制度收入的最佳途径。以上就是关于这次降费我提出的改革方案。
摄像|视频|编辑:熊艾华